連結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讀後觀後感-【琅琊榜】從小說到螢幕



看過琅琊榜已經幾個月了,因為精彩,確是想寫一下,卻一直懶散...... 令我決心下筆的是,一次與鄰居聚會,有法國人、日本人,法國朋友提到在日本旅遊,餐飲的酒會配合食物,令他感到與法國的品酒文化相似,在香港則很少見到。

那一刻,我的內心浮起了曾經讀過一篇李純恩的文章:
...... 中國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中國人很細膩,即使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份,都有自己的雅號。一月稱為「初空」、二月「梅見」、三月「夜櫻」、四月「清和」、五月「浴蘭」、六月「蟬羽」、七月「涼月」、八月「月見」、九月「竹醉」、十月「時雨」、十一月「神樂」、十二月「朧月」。看著這些優雅的名稱,你一定覺得似曾相識,對了,因為你去日本旅行,就會常常跟它們碰面,它們已經飄洋過海,移植到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上下五千年,無論飲食茶酒、文學歌賦,什麼生活文化中國人沒有過呢?只是隨著殘酷的歴史,文化不斷出現斷層,而今日的大部分人為求生計已經應接不下,沒幾人再去風花雪月了。

這與琅琊榜有什麼關係呢?因為琅琊榜被拍成電視劇後,把中國人還是很優雅的年代呈現在銀幕上。在亭臺樓閣、雅舍竹門間,你看到的不是廣場大媽,而是皚皚白雪下溫潤如玉又睿智過人的林殊、堅毅磊落的蕭景琰、剛烈又脫俗的霓郡主⋯⋯
當初,知道「琅琊榜」電視劇上映了,我決定先看小說,這是因為通常能夠售出版權拍成劇集的小說都差不到哪裡去。

不負所望,「琅琊榜」的小說極為精彩,我甚至一度懷疑作者是否女性,因為通常在網絡都是男性作者才會走沒有感情線而靠計謀作主線的鋪排。我更意想不到的是,電視劇居然比小說更引人入勝。也許因為作者海宴同時也是編劇,把故事化為劇本的同時,既保留了故事主線,也加插了感情線,令角色更顯得有血有肉。
有人說「琅琊榜」是中國版的「基度山恩仇記」。說真的,我根本記不起後者的情節,但簡單地說,琅琊榜就是一個復仇故事。曾經是皇室貴宙,行軍所向披靡。被冠上污名,全軍含恨而歿。千辛萬苦,改頭換面,一步步實行復仇大計。途中危機四伏,且有所犠生,重新翻案,保回清名,但保不住性命。

整個過程,很美...... 
小說寫得精彩,電視拍得更美...... 完全體會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概。這也是我少有地翻看一套沒有感情線的故事而能夠全情投入地認同主角的復仇事業令他必須無奈地放棄愛情。

關於梅長蘇……
個人感覺小説中的梅長蘇比較瀟灑硬朗,就像任何事情也可以輕易地把對方玩弄股掌之間。螢幕上的梅長蘇比較人性化,對霓露出感情,對摯友更有情緒失控的時間,這樣的梅長蘇我更喜歡。選角胡歌就像是上天的安排,他額角的傷痕透著沈默的悲哀,眼神既憂鬱也充滿智慧。

關於霓……
雖然沒結果,但我喜歡愛著林殊的霓。小說中的霓心上人是梅長蘇曾派往協助她的聶鐸,林殊只是青梅竹馬且感情深厚的兄長。我能理解小說的編排,因為網上作品很多時在發表的時候還沒完成,大概當初作者還沒決定要不要給梅長蘇感情線,後來復仇大計越演越烈,他也沒時間戀愛了。所以海宴在電視劇真是改得好呢,事實上霓真的沒什麼其他人可以配得上她。聶鐸雖乃名將,但故事沒有給他足夠的篇幅,令人無法代入。霓與林殊反而很自然地成了絶配,儘管是沒有結果的愛情,卻透著無聲的淒美。

關於靖王......
孤傲的靖王蕭景琰,因為一直堅持兄長與摯友的死乃冤案而失寵於皇帝。靖王這角色,令人,至少令我,觸動到一種在心深處的同理感。有時候,當你為了一些已被世人遺忘的事情而堅持,甚至明知道自己就是那麼不起眼的一點火,卻就是決心要保護這束在熄滅邊緣的火點。
靖王發現梅長蘇就是林殊,在小說與電視劇的情節是很不一樣的。在劇中梅長蘇被夏江在大殿上直指其真實身份,有人不滿意電視劇的改動,因為書中有交代梅長蘇名字由來,而且從吃榛子酥過敏而想到林殊的靖王,戇直得可愛,確是讓人難忘。然而,銀幕上始終需要有視覺效果的畫面,不能像小說可以用文字表達角色的巨大情緒波動。所以這兩段相認過程我覺得各有千秋,只能說是比較適合放在不同的作品類別中。而劇中加插了靖王送東海明珠的一段,梅長蘇簡單的一句:「謝了!」,充滿林殊的影子,把二人彷佛一下帶回了從前年輕哥兒們的摯友關係,比小說交代得更連貫。

關於六四……
我不相信海宴寫琅琊榜是為了六四,她寫的只是一段單純為冤案而平反的故事。只是,大概這世上不會改變的大是大非大道理,從來都是相似的。有人為真相執著而受迫害、有人指鹿為馬卻扶搖直上、也有人,如常生活但未敢忘記。她寫的,只是正義與不義、慌言與真相、選擇忘記與永不放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