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生還者偏差












「生還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一詞,常見於財務金融領域,意思是一般人經常偏向效法成功的投資經驗,而忽視失敗關鍵,因此往往過高估計成功機率。
 
原來這概念的背後,有著一個更引人入勝的故事。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接受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委託,研究如何加強轟炸機的裝甲。在聯軍回航的戰機樣本中,大部份子彈洞集中在機翼上,指揮官於是假設機翼是最需要加固的部份。沃德教授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最脆弱的部份是駕駛艙及機尾,原因在於生還者的戰機中少有這類樣本,證明一旦這些部位被擊中時,機師根本無法回航。死者無法說話,所以往往被忽略。

這樣的教訓,用於現代育兒概念也並無不可。

愛兒心切的父母們,容易傾向天才式教育法。記得一年前為小兒選購鋼琴,琴行內就有一位「小天才」。年紀輕輕,彈得一手好琴。然而,這位天才朋友的個人表演遲遲不完,四五首強勁樂曲過後仍然樂此不疲,音樂成了嘈音,在旁的消費者無法與職員正常溝通。

成功孩子自然各有前因,但失敗個案也許更有參考價值。若品德教育無法凌駕於一切學術體藝成就,一個民族也只能步向衰落。十多年後在求職場上,也許一個個準畢業生的歷已經輝煌顯赫。然而,若沒有基本克苦能耐或謙遜態度,卻可能未露現鋒芒已被淘汰。

所以,別對沒有特異功能的孩子失去信心。只要他們身上沒有那些所謂港童怪獸的致命傷,也許隨時成為生命漫長征途中的黑馬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沈默是金











中三的時候,有一次因戲劇組的分工被幾位同學誤會了。我在寫週記的時候把事情記下原由,老師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當時我很感動,亦明白了若事情去到一個有理說不清的地步,也就只好憑良心為鑑。然而,明白是一回事,要實踐起來腦筋還是不一定聽話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一路走過來的經歷,路上的一草一木,經努力而添上的一磚一瓦,往往只有自己明白箇中辛酸。而耕耘過後的滿足感,就尤如途中平空開出來的朵朵鮮花。當你以為這些快樂的花蕾如何得來不易,正滿心歡喜期望與路人分享時,過客卻不一定是惜花之人。

年少氣盛時總以為真理越辯越明,到了一定時候,才漸漸懂得自問,到底又有誰在聽?即使現實被曲,有時多辯亦無益,倒不如學會釋懷。
 
原來,「沈默」是一種境界。它讓人在堅持自我價值觀的同時做到和而不流。因為,大是大非道德常理根本不辯而明。

所以,沈默,的確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