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空間隨想


在飛機上看鏗鏘集,原來全港有二百多間空置校舍,都是從前受到教育局殺校的結果。其中百多間,政府已經改變土地用途。而餘下的百多間,不但沒有透明度,而且一旦有團體著意申請,其中必困難重重,手續很多一辦數年,有的因校舍在長期空置後變得太破舊,沒足夠經費維修的團體只好放棄。一些片中提及到的申請者,包括社土及志願團體,希望以校舍籌辦民間活動,例如收集捐贈者每週數以噸計的食物,再分發予低收入家庭。沒有足夠的空間,一切有心無力,不能成事。

下飛機,我經過了好幾天不一樣的經歷,對於「空間」的迷思,腦中不斷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片段……

想起了迷你倉…… 連家居置物也要外判這回事,這行業能夠興起,本身就是一種諷刺。從行李箱雜物、到珍貴得如家人舊照,都一一入倉。香港人對蝸居文化,習以為常。

為了自我陶醉,一些擁有「國際視野」的人會說,東京、倫敦,大城市地價貴,情況都一樣。然而,真的一樣嗎?且看看大城市的平均個人空間。

我吸一口新鮮空氣,踏在遼闊的異國土地上,看著别人的空間。商場的空間、停車場的空間、小公寓的空間、店舖的空間、公園青草地的空間…… 

然而,我又想起了出發前與友人談起日本人對遊客的態度,的確是沒有從前的好。
我們就碰上了走進食店店員對外地人完全不理睬的情況。雖然也是少數,從前可能十個有九個親切的日本人,現在只剩七個了。另外那兩個,說不定是碰上了過份的中國遊客,不想再做非本地人生意。

對於池魚之殃,我也沒有玻璃心。我只是在想,如果換了早前訪加的外長王毅,他也許會暴跳如雷:「我有錢你不來尊重我嗎?」

如果說,人生在世,很多金錢花費其實也用於購買空間…… 中國人買樓、買車、買迷你倉、甚至買張機票出外走走,卻買不到真正的心靈空間。因為我們壓根兒都明白,塘水滾塘魚的澎湃購買力,買不到尊嚴。要受尊重,請用文明去說服人。

這幾天吃了無數間不知名小店,它們都在城市的大街上找到生存空間,不像香港千篇一律的大連鎖店。民間小店看重的不是一夜暴發,而是從誠意經營得到的尊重。比起「國際品牌」,更不會懼怕遊客的財大氣粗。

這些生活上心懷上令人感到舒坦的空間,外國人幸運地生而擁有了。其實,在每一個社會,只要無形之手能手下留情,不要掠盡每一寸土地,平民百姓就足以在隙縫中的點點空間,看到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