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挪威的森林】小說與電影感想




這是我第一次踏實的執筆寫讀後感,實在從前也有過無數次讀過一些作品後內心百感交集,而寫下一字半句的時候。但這次決心寫,是因為作者的這句話:……我是那一種一旦有什麼事,不把它寫成文字的話,便無法清楚地理解它的人。」

當然不敢與村上雙題並論,但原來我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讀【挪威的森林】,給人一種強烈的空虚感。也許因為那幽幽的氣氛;又也許因為死人與活人的關係很近;再加上越理越亂的感情,在歲月沖蝕之下,不免讓人有種「還能餘下什麼」的無奈。

主角渡邊的角色正是無數人的內心寫照,容易令人代入。因為他個性不明顯、偏內向、堅持勤奮地生活著,卻找不定方向,而感情世界又極端的深刻。

作者以寫實的七十年代日本大學生活為背景,敍述了渡邊在學校、宿舍、打工之間如何規律地活著,而內心卻無比寂寞。他愛上的直子,是已死去的知己好友生前的女朋友。她後來被安排入住精神病院,二人的戀愛關係中存在著無數屏障,卻巧妙地透過了音樂、文字、以及一些關鍵的聯系人物讓心靈得以舒緩,並重新活起來。

以這本小說帶來的迴響來說,個人認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電影可說是讓人極為失望,甚至有點懷疑導演及製作人根本沒有讀懂作品。

電影最可取的是美麗的山林原野畫面和具七十年代風格的景物,背景音樂及所凝造出來的氣氛算是對版了。可是,大概是時間與篇幅所限,拍出來的電影版與其說是故事,倒不如說是一大堆片段,沒看過小說的人很難看得懂。

渡邊的好友木月,也是直子的初戀情人,是他們之間的重要連繫。從他一入手開始故事是合理的,但電影花時間展現木月死的過程,不必要,而且震撼的感覺反而流失了。書中的交代,是一個個畫面: 橡皮管接到N360的排氣品上、封死的車窗、死去的木月。

另一個很多讀者的主觀感覺,且集成了一個客觀現實是,電影內直子的選角不漂亮,而且難以演出書中直子的一股靜謐又迷人的氣質。直子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甚至出現幻聽,但她是一個沉靜而美麗善良的精神病患者,並非一位會在草原大叫的瘋婦,這一下導演的過火令角色垮了。

另一位女主角綠子的演繹對我來說也不大對版。小說中的綠子是堅強而活潑的,她樂天開朗又伶牙俐齒,且在家庭的壓力下勇敢地生存著。電影中的綠子有一點說不出的邪氣,也做不出一種二人從長期相處而發展出一種自然得不可或缺的關係。

一些重要部份的删減:

突擊隊 - 渡邊的宿社室友,一個會令人發笑又很重要的角色。或多或少表現了一種極端自律的現實主義,如何讓著重心靈交流的渡邊感覺格格不入的同時,又無間地把他帶回現實世界。電影中的一個口吃鏡頭,不痛不痕,倒不如把角色完全删掉算了。

玲子 - 玲子是直子在精神病院的室友,也是音樂老師和康復者。玲子有自己的故事,她的婚姻被另一位女同性戀者破壞了,這一段在電影中完全被删掉,很是可惜。因為這就無法表現出為何玲子無論在治療過程中,或作為直子與渡邊的橋樑,也帶有重大意義;更無法交代到她與渡邊的互信是如何建立的。直子死後,作為一個康復者,玲子初次走出了療養院來到了城市。電影交代最後渡邊與玲 子發生了關係的一夜尤其敗筆。書中二人均深深疼愛著直子而無法釋懷,一次心靈與肉體的交合卻讓他們從沉痛中釋放了出來。電影卻沒由來的為玲子加一句什麼 「了結多年來的心事」,像是她已飢渴多年似的,把一段從情感出發的關係硬生生的演得無比低俗。

結果,很諷刺的是,明明讀完小說後內心充斥著失落與空虛,看過電影版卻把這感覺一洗而盡,恰恰成了解藥。明白製作團隊也下了功夫,然而故事與角色的刻畫完全拍不出小說的凝聚力,很遺憾的一部眼高手低之作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怪獸奇遇之二–足球小將


老大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讓他參加足球班,並深刻地體會到現今家長對孩子的愛簡直泛濫球場,充分達到形影不離的地步。
足球班才十來個孩子,三歲至五歲的小人兒,眼下為何足球場卻擠滿人?
原來時下流行「影子家長」,最典型的家庭是孩子上課、媽媽抹汗、爸爸拿專業相機瘋狂拍攝,所以球場內也就充斥著三倍人數。教練對家長屢次勸退無效,也只好無奈接受。
有一次,侄兒剛巧到訪,我們把他帶到球場,因為此足球學校有第一堂可插班試堂的安排。到場後侄兒與老大玩得很高興,也守規律,工作人員卻稱必須電話報名不能親身報名。其實當日有好些同學缺席,人數反而不多,只是工作人員的心態是少做少錯,不願添麻煩吧。我看著侄兒被趕且失落地飲泣,心裡不忍,帶著兒子也離開了。寫了投訴信去球會,可是沒有回音。從此我們放棄了已付的學費,也沒有再上這所學校的足球課。
我想,任何有成效的教育也需要有熱誠的施教者,與虛心的求學者。在我所見的球場上,卻只有不願孩子留一滴汗的父母,和完全談不上有愛心的職員。
其實,愛足球的人都知道,足球是一項團體運動。丈夫的球隊隊員個個傷患無數,碰撞極多。球場上也沒有單一主角,好的球員首先需要學習成為「配角」。
今年我讓老大參加了自己學校的足球課,因為是校內活動,球場不再充斥著家長。第一課回來,他被另一個高年班男生推倒在地,腳上腫了一塊,但堅持說很好玩。沒有父母庇蔭的孩子,被迫學會獨立,我熱切期待著他在球場上再遇挫折、鍛鍊身心。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倒車

歷史上的曹丕篡位,並非直接了當的。他讓漢獻帝寫下「襌讓册」,還多番假意推辭,三勸三讓,滿口人義道德地把奪位之舉演得堂而皇之。

這樣的政治手段,與假普選可說是異曲同工,同樣是借人之手把自己推上台,選票變得無比諷刺。從此,政府冠上所謂的政治認受性,於是苛政來得順利成章,社會問題可歸咎到選民頭上,特權階層更坐得穩如泰山。

在這樣的時候,若我們還在針對個別事件或政客謾罵,實在被分化得殊為不值。其實,任何人物都只是過客;任何行動都只是途徑(mean)。民主制度的真正意義就是以選舉權制衡政客的私心,這才是最終目的(end)。所謂的混淆視聽,就是以meanend,攻擊民主陣營內的某人某事,再引導人棄車改道。這種「倒車」力量,有的甚至打著民主旗號。因此有思想的民眾,必須懂得不把政客與政治混為一談,正如堅定的信徒不會為某神職人員失職而放棄宗教。

是的,很多不文明甚至暴力行為很惹人反感。然而,越是人治的決策制度,便越容易讓流氓混入官場。天下烏鴉一樣黑,人心本不可靠,所以權力必須得以制衡。自問佔中亦非高明主意,也許很多方案都是爛方案。既然營內沒有諸葛亮, 即使是爛車,唯一有望能熬到終點的辦法,就只有「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