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白的短曲髮、鮮豔的紅圍巾、不合身的薄雨絨、和藹可親的微笑...... 這位露宿者婆婆今年七十五歲,和身邊的幾名「鄰居」,與我們閒聊了一會兒。
「晚上會冷嗎?」我問婆婆。
「不冷,我有棉被。」她伸手指著身旁陳舊紙皮堆上的一張微微發灰、似乎原本是白色的棉被芯,露出一臉慈祥。
我仍舊彎下腰接著說:「那麼,下雨天怎麼辦?」
「下雨這兒就不能睡了!下雨睡廁所就好了,那邊有公廁的。」她還是一貫地樂天又爽快。我內心一酸,卻不敢表現出來,盡量保持著唇上的曲線。看到袋中還有香蕉,但再走下去還有其他露宿者,我叫孩子拔下兩條香蕉給婆婆。
「哎呀,我拉斷了!」幼嫩的小手非常笨拙。
「沒關係的,斷了還是可以吃的。」婆婆觀喜地接過香蕉。輕輕叮囑孩子們要努力讀書,長大後要對社會有貢獻。
一陣感慨。對社會作貢獻,是否就要大興土木、翻天覆地的建設?那些每一年對我來說也很是數目的稅金,可不可以為老弱婦孺帶來頭頂的一磚半瓦?
想起好幾次我參加公司舉辦的慈善活動,不是不真心,只是企業統籌總要為經費有所交代,單是拍照就用了老半天。後來發現了很多自發性的社區活動,置身處地步入人群,來得更真實貼地。此情此景,絶無心情拍照打卡。
隨著社會百物騰貴,無家者、麥難民,無處不在。要伸出援手,其實真不用什麼機構活動。走進橫街後巷、天橋底、隧道內,只要是地面略為乾涼而人跡少的地方,隨時就有老人以天地為家。
救燃眉之急,其實不需要什麼偉大慈善。一張超市現金卷、一塊餐包、一瓶清水、兩分鐘的真誠慰問...... 憑良心平等地分享,你我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