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完美孩子






兩年前看過一段很感的短片,前一陣子朋友又發了一段英文版本給我,再看還是很喜歡,給為人父母的一個窩心領悟。

若要給孩子打分,你給他/她幾分?十分滿分的話,我們也許在想7分、8分、9分?

他不要太懶就好了、他最好勇敢一點、努力一點、聽話一點...... 父母身在社會,受著各種無形的意識影響,我們都用成人的尺來衡量,希望孩子「好」一點。

然而,他們又會給我們幾分?片段中的媽媽們開始緊張,自己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彷彿我們必定是不完美的。

「十分!」
「十分。」
「十分。」
一萬分!」

催淚無比的童聲,一個接一個的十分...... 原來,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都是滿分的,他們並不需要我們「再」好一點。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間送出的愛,就是他們單純的全部。

這個時候,問問自己,真的需要心目中那「完全孩子」嗎?還是,他們本身就已經很完美。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你的型、我的型




現在說起來是七、八年前了。在我心情極低落的一段日子,我遇上了一位故友。她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多次帶我回教會,在我很無助的時候默默地陪在我身邊。因為某些執著的原因,我始終沒有加入教會,但我堅信她是上主派給我的天使......

那一年,我們去了一個天主教書舍辦的九型人格工作坊。導師除了對九型人格有深入瞭解之外,也是一名資深的婚姻顧問。他的課程令人輕鬆自在,也獲益良多。不得不承認,對九型人格的認知或多或少改變了我看事物的角度,加上與丈夫的推心置腹,令我們踏上了比從前更精彩的戀愛之路,感情變得前所未有的牢固。

我一直很認同男女是火星人與土星人的比喻,因為我們的確不同。你的理所當然可以是他的莫名其妙。導師當時說了一個自己的經歷。他是一個典型的「七號仔」,追求快樂、率性,每分鐘都停不下來,越聽就覺得像極了我的另一半。他的妻子,卻是完美主義的一號性格,事事細心、卻要求多多。好多次,他經常做同一個夢,內容是他在車上的駕駛座考車牌,考試官就是他的太太。每走一段路,太太便在紙上打鈎。他知道每一個鈎都是一項不合格,但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 一下又一下的打鈎,他很大壓力,卻不敢問......

夢是潛意識,他的夢也許更是很多男人的潛意識。他們只知道對方不滿,卻根本不明白自己欠缺了什麼,更不知從何問起。我猛然驚覺,到底自己是否也在無意中為丈夫打鈎,令他為了猜不中女人心事而空著急?

不知不覺間,我「進化」了!我還是土星人,但我不要求他聽土星語。要什麼,用他懂的語言說出口吧。每個人內心都受不同的本能主導著,要互相盲探猜量,豈不很累?

我曾經問導師,七號與一號似乎南轅北轍,有哪些性格比較合得來嗎?

答案是沒有。勉強來說,只有同一種性格可以合得來,但所謂異性相吸,同類人很難發展成情侶。然而,當明白了各人的行為其實是受著怎樣的潛在意識所軀使的,相處也不過是換個角度思考而已。

我很喜歡九型人格的分析,有趣而且實用。數年後,我接觸到另一位朋友,她是一位專業的人生導師,也對九型人格學有所研究。一次,她與我分享了一段片段,講者正是多年前的教會導師和他的太太。他面型消瘦了不少,聲音低沈,原來正在接受癌症治療。這一對七、一型伴侶,從誤解到暸解,手牽手走過高高低低,看著實令人感動。

我把片段傳給當年和我一起上課的天使朋友,她說導師其實已在不久前過世......

我當時實是非一般的震撼。曾經對我一生有重大影響的人,幾年之間已不在人世,且在抱病時期還在上九型人格課,用最後一刻的生命影響生命。

有時候,當你以為生命只是一條直路,原來前面正是急彎危牆;當你以為自己正在涯邊垂墜,只是轉念間又可開創另一段人生。

這就是所謂的人生苦短,沒有必要拘泥於小節。珍惜當下,積極便是晴天。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人生To-Do-List



我有一位外籍同事兼前輩,五十來歲,大情大性,是辦公室中眾人的開心果。有一次在閒聊分享,他提到,因為生日在十二月底,於是每年在聖誕節都會到同一個地方渡假。放假的主要目的,是更新自己的「人生To-do-list」:一張他從二十五歲開始寫給自己的清單。

別誤會,這並非new year resolution,不是人生目標,不需要遠大使命,也沒有什麼壓力。這只是一張「想做的事」,提醒一下自己在繁忙工作與沈重的生活負擔之間,別忘了我們有一部份的人生角色,就只需要面對自己。

然後,我開始學習寫自己的清單,結果一寫就停不下來。有的事情很遙遠,大事如「學單車」(唉!難度很高!)、「出版小說」、「去絲綢之路」、「去蒙古騎馬」...... 也有些可以隨時行動,小事如「寫一封信給我助養的孩子」、「請半天假看一本書」、「每星期做一次運動」、「做一個美味蘋果批」......

一年後,不想再做的事情可以刪去,新想到的可以加入,沒有壓力、沒有死線、一切隨心。雖然簡單,但「人生To-do-list」的作用很大,令人很容易感覺充實,而且不讓時間白白溜走。

就這樣,我定下了一個又一個的行山試點、我請假與孩子們單獨拍拖、更在三十來歲才學會了游泳,享受在水底的寧靜。今年,我還要找時間去大澳行虎山、去元朗吃煎餃、去葵芳吃冷麵、或者留在家𥚃練一首琴譜、填一頁顏色...... 

有時候,要快樂不求人,做喜歡做的事,並不怎樣奢侈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不為什麼,只為我們是中國人




最近,有人問我,到底在金融業工作真的需要中文嗎?甚至,遠在印度的年輕上進同事也跑來問我,想修讀中文好不好。

中文,當然重要。個人經驗是,越前線的工作越需要中文。無論是機構、企業、或私人銀行的客戶群,大中華業務也是亮點地帶。然而,不懂中文其實也可以生存的。事實上業內的支緩部門,都是以英語為主,一樣不乏專業人士,且一天到晚用不到半句中文。只是,單一語言發展自然相對局限。

很遺憾,這一代的香港人,尤其所謂的中產,培養孩子某程度上還是先放棄了母語,甚至以「中文不好」為榮。記得多年前帶孩子參加小學面試,有家長大言不慚地對老師說:「老師,你要和他說英語,他不會聽中文!」然後回頭以不鹹不淡的港式英語和孩子對話。

說真的,這世界上,我沒有看過一個有尊嚴的民族會放棄母語,我所認識的外國人不算多,但除非是混血兒,否則無論日本人、法國人、德國人、西班牙人,在家裡都以母語溝通。相反,只有中國人與印度人會偏向選擇在家中以英語取代母語。這種從英語而來的優越感,諷刺又可悲地反映了我們的民族層次,也正因為生活還停留在一個「覓食」的層面,所以對語言文化的感情並不深厚。

其實,語言能力是包容性很強的。只要不放棄,孩子絕對可以掌握雙語甚至三、四語,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寫到這裡,想起一位朋友的話,她在育兒理念上與我很接近:「我覺得學中文當然重要,但我對於那些什麼面對中國市場的說法很反感。為什麼學習自己的母語也需要動機?那麼的向錢看?」

心聲。

語言,是文化、是歷史、是身份、是情感。學習中文,根本不需要為什麼,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