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Hello姐姐!」

升降機內忽然有一把嚮亮的聲音和我打招呼。我回頭,意外地發現不是一個孩子,是一位年約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滿臉笑意,看得出像是特殊人士,既腼腆又開朗地與陌生的我搭訕。

Hello你好。」我連忙說。即使不認識他,我希望他的友善得到回報。

「我剛剛去了報名,明天上課。」他表現得很驚喜,馬上報上一大堆我聽不大懂的資訊。「本來是兩點鐘的,現在改成早上十點,改好了,一切搞掂!」

我笑著回應:「是上什麼課?」

「上跳舞班。」

「很好呀!」我鼓勵他。離開前,再補上一句。「明天上得開心點!」

「好呀,bye bye姐姐!」

我不知道有幾個陌生人會和他閒聊,但這樣簡單幾句話,他的臉上充滿了正能量,連我也被感染了。

單純地為能夠做喜歡的事而高興,多好。

這就令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我與一位好朋友,同愛音樂。人到中年,上班帶孩子也著實花不少時間心血。愛吹笛子的他,一直猶豫要不要再進階學習。我很明白他的心情,因為玩樂器正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事情。事實上,我也是一直為興趣而顧慮多多。時間不夠、天份又不好......

人總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今天決心開始了什麼,便希望對自己有所交待,因此總有千百種理由踏不出第一步。

然而,這一刻我在想,為興趣而學習,其實不一定就要有什麼成就。若果夢想的翅膀太沈重,往往未開始已自覺有心無力。相反,純粹為了享受過程、不放棄自己,也並無不可。

能夠踏出第一步,為自己走出comfort zone,你已是你本身的傳奇。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80-20》



記得在舊公司有一段時間來了一位很懶散的外籍同事,令眾人大為不滿。一位日籍上司為了安撫組員,與我們分享了80/20法則。話說這世界上,80%的結果源於20%的誘因。比如說,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20%的人也耗盡了80%的資源;然而,20%的人所創造的世界讓80%的人享用;80%生產力往往也源自20%的人。

Pareto Principle

明白了80/20理論後,對「公平」會有不一樣的詮釋。若果每個人在能力和心態上的起步點本來就不一樣,只要做對的事,成為關鍵小數,不必過份介懷其他人的想法或回報。

這樣的20/80比喻,原來與孩子談學童世界也適用,尤其在於提醒他們既需努力同時心懷感恩的道理。昨晚,我第一次與十歲的孩子談20/80,例如:
  • 明白自己是這世界20%的幸運兒
  • 80%的時間你在跟20%的朋友玩
  • 20%的時間是你80%的快樂泉源
  • 當你全神灌注地投入,用20%時間就做好了80%的功課 😆

同一樣的定理,微觀宏觀亦然。我們習以為常的大部分事物,無論是建設、科技、文化,往往都是經過小眾的不懈努力而建造出來的。同時,小數人的巨大影響力,不管方向好壞,也足以對社會大眾造成深遠影響。

然後,孩子和我說,其實也不一定是準確的20/80,可以是30/70也可以是10/90。是的,這只是一個比喻小數創造多數的概念。

看著他那黑溜溜的瞳孔,我知道,他懂了。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人人是專家



一直很想寫這一篇文章留給孩子,因為在這個資訊泛濫的年代,實在太容易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作出過於極端的結論。第一次很強烈地有這種感覺,是當年的迷你倉失火,網民忽然個個變身救火専家,批評消防員不該進火場,應要如何如何......

其實,這一類「專家」在生活中又真不少。

年前,伯從美國回港退休,他的朋友說當時樓價太貴了,別買。猶豫之間,置業大事也就慢慢地耽擱了。事實上,多年來我看到自認為看透樓市的人也不少,喜歡大發偉論之餘,真正運籌帷幄且身家豐厚的不知又有幾個。

打針?除了謝安琪,這年代的媽媽群組內,專家處處。見有幾個同學病倒,從whatsapp聽聞已可秒速斷症,再附上相關轉載資料。育兒達人也很多。雖說分享經驗也是好事,但往往矮化異見,什麼教學法、補什麼習、進什麼學校...... 其實,孩子個個獨特,育兒又如何能複製呢。

想一想,自己真的沒一件事精通。沒有為孩子們打流感針,純粹因為不想往擠滿病人的診所裡迫,懶媽是也。然而,我確信自己不會因為多讀幾個網頁而變成醫學專家,也不會因為看了一陣子研究報告而變成投資專家。

「專業」,是以無盡心血與時間累積的,我不敢淡化任何學術科研背後的意義。何況關鍵往往在細節𥚃,即使是對的分析方向,看一下數據又可能發現不值得改變生活習慣。

京都的天龍寺有一個方丈庭園,共有十五塊石頭。然而,無論觀賞者從哪一個角度看,都無法看到全部十五塊,最多也只能看到十四塊。天地之大、知識之廣,人不能洞悉一切,又有何出奇呢?

個人覺得,除了道德黑白問題以外,人生的大部份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很多時候都是眾害取其輕,權衡利弊,結果也要看彩數,投資如是、工作如是、選校如是、生病如是......

當然,社會上的黑暗面確實存在。但憑個人的分析與理解行事,謙卑地力求真相,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我覺得就很好了。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指尖上的回憶



記得外婆是鋼琴高手,母親小時家中環境富裕,曾偷聽到公公婆婆的對話打算送她到維也納學音樂,心驚喜萬分。共產黨的出現令富戶轉眼一貧如洗,媽媽的音樂夢也從此破碎,因此她一直以來也很想讓女兒替她圓夢。

然而,小時候的我並不喜歡鋼琴,總是在學琴前才無奈坐下來練一會兒。到十五歲時舉家移民,前路茫茫,母親也無暇顧及把鋼琴帶去。我自知沒甚天份,反而如釋重負。

直到數年前孩子開始學琴,我也就隨便拿起琴譜試彈一下。最初,那些久遺了的小豆豉變得很陌生。慢慢地,從找到那本經典綠色Piano Pieces for Children開始,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二十年沒碰過琴鍵的手指頭,原來與腦袋仍舊有一種潛意識的默契。小時候彈過的歌,明明眼睛追不上音符,手指卻自動對位。這神奇的感覺讓我決心練習,數星期後,沒天份的笨指頭居然可以翱翔黑白鍵,重拾「讓手指飛」的感覺。

時光飛逝,轉眼孩子的琴技快要比我好了。什麼時候考試、什麼時候學樂理,老師全盤計劃好。我郤不斷要求他放慢考試步伐,多彈些著名歌曲。自問孩子長大不會在音樂方面發展,証書的作用真的不大。

寫這一篇文章,是想分享兩個感受:

1)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小時候學過琴,長大後荒費了,以為自己已和五線譜絕緣。不是的,原來指尖真的會留下記憶。只要堅持兩個星期,音樂會跑回來找你;

2)讓我多活一次童年的話,我一定會多放時間彈新歌,少放時間考試。長大了,練每一首新歌都困難,反而兒時彈過的歌,都會在指尖留下回憶。閒時以舒心的樂譜自娛,受用一生。

心中也不禁深深感激母親當年的苦心,在拮据的環境下也讓我學琴。原來,她真正送給我的禮物,是從黑白鍵享受音樂的感覺,不是那些已不知去向的証書。

小時候未懂珍惜的,今天總算明白了。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Remember Me...




一家四口進場看Coco「玩轉極樂園」,步出戲院的一刻,心頭還在哼著那首很洗腦的Remember Me...... 大人們感觸良多,孩子卻對我說,喜歡Wonder多一點。

想一想,也無可厚非。Wonder從小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演繹出校園欺凌與友情的力量,對小朋友而言直接觸動心靈。Coco看似卡通片,透過忘靈和極樂地界,帶出了一種人生盡頭後對家庭的反思,令為人父母更有感受,甚至能夠讓一眾父親們聯想到未來被孩子忘記的畫面。

然而,這種感染力,只是害怕自己有一天被遺忘嗎?又有沒有喚醒了我們對上一輩的懷念?

人都是偏心的。步入戲院,找套貌似卡通片來看,一心就是陪寶貝孩子;到步出戲院,想到百年歸老的自己...... 這份深厚的關愛似乎總是單向的其實,上一次帶著父母親入場看電影已是何時?

一次友人和我訴苦,說起老公的母親如何難以相處。我安慰她別介懷,正因爲將心比心,為人媳婦的總有一天角色對換,面對孩子的另一半。那種經歷眠乾睡濕後兒女終要自立離家的心情,今天的自己怎麼又不能體諒呢?

回頭看看母親,上了年紀後無論行動或判斷也差了不少。年輕人想當然的事情,老人家不一定能保持敏銳的社會觸覺。年紀大機器慢,自然也包括腦袋,據說就連唐太宗、康熙到了老年也推了不少壞政策,我們也就別對自家的老人要求太高了。

想到Grandma Coco,輪椅上白髮皤皤、老態龍鍾的背後,她也曾經花樣年華,也曾經牽著小手遊歷、也曾經希望孩子記得她。

要孩子愛自己,不如自己先愛父母。孝順這回事,只有身教,不能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