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苦中作樂

Inside Out快要落畫前,算是上尾班車終於看了。不負所望,我真的看得又哭又笑。結論是,這真的不是小兒科電影,且是大師級之作。

劇本把人的主要情緒joy, sadness, anger, fear, disgust投放到一位十一歲的孩子身上,令概念簡潔清晰。我在網上的影評中看到一位憂鬱症患者的自述,由衷地感謝這部Pixar電影讓她明白了十五年來心理醫生一直跟她說的話:

"It's ok to be sad."

人,都喜歡快樂。主角Rylie經歷了家庭巨變,心內惶恐不安,也不懂得應付。在Rylie大腦的控制室內,各種情緒集結,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Joy推出來,認為只有她才能解決問題。事實上,我們似乎意識裡就是為了維護快樂而活的。

Sadness
被排擠,Joy一度嘗試在地上畫個小圈把她禁閉起來,更曾經在危急之下遺棄Sadness。她以為要讓Rylie幸福,最重要是讓她的腦袋滿載快樂。

多少次,我們也曾經逃避失落。今天工作辛苦了,下班來個酩酊大醉; 失戀了,找一大堆娛樂麻醉自己。結果,短暫的快慰沒有治療傷感,Sadness只是沈澱了、抑壓著、不能觸碰。

直至Joy明白到,原來Rylie最快樂的回憶是從失意後演化出來的。最長久的快樂就是接受傷痛,承受失落…… Overcome, and move on.

Riley小時候的想象朋友大象Bing Bong消失在回憶中的時候,我哭了。坐在我身旁的老大,他只知道好朋友要走,還不明白,這叫做成長的代價。每個孩子,都曾經有幻想世界。我們那些不設實的夢想、那些天馬行空的思緒,會隨著年紀而漸漸被忘記。然後,我們學會讓傷痛順利過渡成為long term memory的一部份,在逆境中成長,接納生命中的每一分酸甜苦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