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三歲木人巷

小兒子剛滿三歲,入讀K1英普班。小個子小人兒,滾動水靈的黑眼珠,在我眼中看似洋娃娃。

家中一直堅持母語對話,接觸國語的機會的確較少。上課第二天,普通話老師打電話給我,說孩子在班上很靜,大概聽不懂,希望我能在家中換成普通話對話。我禮貌地回應說會盡力,然後不自覺地加了一句:「應該很快的!」

老師停頓了一下,接著說:「也不是很快的。」

是我說錯話了嗎?其實,我心目中的「很快」,是3-4個月。當年哥哥K2插入英普班,也是用了幾個月時間才能說寫流利普通話。在孩子的漫長學習歷程中,三、四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對我來說都很快。

上課第四天,英文老師給我打電話。這次英文不是聽不懂,而是老師認為他的集中力不夠好,塗顏色時東張西望。於是,老師採取嚴厲策略,把他拉到另一張桌上,要他專心填色,否則校車不等他。孩子因此變得很慌張,老師建議我在家中給他多做一點獨立完成功課的訓練。

然而,我真不聽話。回到家中,面對根本不願上學的三歲小人兒,我和他讀他愛的書,還告訴他,老師們都喜歡他,孩子們都想和他玩。因為,在我這種起跑線輸家的心目中,仍然天真地相信,要孩子能長期獨立學習,先要讓他喜歡上學。

我明白,每一個成才的孩子,在他們的人生中多多少少都有一段木人巷經歷。這對於高中或大學時期的年輕人尤其重要,又甚至在職場上的我們還是每天在打木人樁。因為人大了,能夠獨立思考,才可利用自身的能力去熬過挫折,把體會變成力量。

然而,把木人巷經歷放在幼兒身上,後果也許就是倒模教育。好學生,要坐得正、聽指令、交功課、背生字…… 其實,這些事情,他們都將學會的,只是不在開學的第一週。

「老師,請你慢慢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